1970年1月,小海新出生在知青父母参与建设的新疆昆仑山下,当时是难产,经过抢救,小海新才战胜了死神。
13岁时,小海新身体有些向左侧弯,不料,由此日渐残疾。1988年,海新带着背上的不锈钢矫形支架,以超常毅力,考上了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本可以进三甲医院工作的她,考虑到身体不便,就近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昌里分院工作。
XX年,通过做核磁共振,海新终于知道自己患的是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并颈髓空洞症,并做了扩容手术,这是她的第三次大手术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病因解开了,可同时她也有些绝望,因为她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
在最痛苦的时候,海新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她最钟爱的贝多芬,然后,她告诉自己:“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点工作,我的生命价值也就更大一点。”
由于小脑的毛病,海新不仅行走极其不便,而且经常摔跤,身上、额头总是伤痕不断。随着病情的发展,海新的大半身瘫痪。“妈妈,我痛死了,浑身像刀割一样。”这样的话,海新只有在家才会忍不住说出来,在病人和同事面前,她永远是微笑着的。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XX年医院征集职工人生格言时,海新为自己选择了这8个字。她用这8个字勉励自己,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8个字。
从家里到分院,步行一般只需6分钟,但是,海新每天5时就得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以异乎寻常的缓慢速度穿衣、洗漱、吃饭,7点由父母护送上班。在中医科,她总是第一个到。(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
工作时,左半边已不能动的海新,将左臂搁在办公桌上,撑住自己严重歪斜的身子,然后用惟一能动的右手,不停地给病人们搭脉、开方。就这样,在她工作的14个年头里,海新一共诊治患者23万余人次,最多一天高达118人。
只有吴妈妈知道,这一超出常人的工作量,海新是如何做到的。医院的二楼没有厕所,为了挤出时间多看几个病人,海新工作时几乎不喝水。每天只有妈妈中午送饭来时,喝上半杯水,然后在妈妈的搀扶下上一趟厕所。晚上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大茶缸,灌下3大杯水。因为海新身体向左侧弯,心脏被严重挤压,水喝得太急常常会胸闷心慌,半个小时才能缓过劲来。“她实在太渴了。”吴妈妈想起来就抹眼泪有仁心,也有仁术
所有接受过海新治疗的病人,都记得她那亲切的笑容。病人林国强每次看到海新的笑脸,都觉得十分舒心,仿佛服了一帖良药。患者赵秀芬第一次见到海新时,也为她的笑容感动,“特别温暖,就像亲人一样”。
海新的耐心也是无可挑剔的。前来中医科就诊的多是老年人,有时难免絮叨,经常是陪同的家属都不耐烦了,海新却依然笑眯眯地听着。每当家属要阻止病人叙说时,海新总是柔声道:“让他讲,讲了就舒服了。”海新的病人特别多,下班时间到了,有的病人还没轮上。每次,海新都会轻声安抚:别着急,我会帮你们看的。
海新工作的14年里,永远是这样细声细语的。77岁的周美芳最有感触了,“我生的是肾病,根子却是心病。”原来周阿婆的儿子早逝,一说起来就唉声叹气,有的医生见到她就头疼。而海新不仅细心地听她讲每一句话,还经常在治病的同时,从心理上开导她。
当教师的赵阿姨长期体弱多病,无意中找到海新。海新搭了搭她的脉,委婉地表示:你好像还有轻微的忧郁症。赵老师心下一惊,因为她确实患了抑郁症,并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这个医生不简单。”赵老师一下子对海新充满了信任。服药后,赵老师的腹泻痊愈了,睡眠也基本正常了。后来她家搬离了××街道,但她宁可换两次公交车、花两个小时,也要到海新这边来看病。
85岁的方文麟是武术教练,他的慢性胃炎被××治好后,在他的推荐下,武术协会里的30多名老人都成了海新的病人。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