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关于读书的成语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敢则是朝经暮史他可便广览群书,多知故事。”
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入于门墙,如造阙里。~,载飏淑声。★唐·刘禹锡《许州文宣王新庙碑》
唇腐齿落
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描写读书的成语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而不知益。★《隋书·经籍志一》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关于读书的成语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而又有~,足以不死。★唐·韩愈《与李翱书》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你怎么也是这么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读不舍手
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出处:无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描写读书的成语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出处:无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关于读书的成语
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描写读书的成语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绝矣。★《明史·方孝孺传》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