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把握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稳”与“变”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其次,回避社会热点,暗合时代精神的命题角度不变。高考作文命题“不跟风”,不会我们正提倡“与时俱进”就考“与时俱进”,我们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考“和谐”,但其命题会紧贴时代特色,暗扣社会需要。20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所蕴含的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质变与量变,2006年的“老鹰与乌鸦”所蕴含的正确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立足实际、积极进取等思想,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需的关键所在。2007年是我们迎接“奥运”的重要一年,一些作文辅导资料大谈特谈奥运,我们认为还不如引导考生从“奥运精神的构成分解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统一”、“如何正确把握外界与自我的统一和保持自我以至民族特色的关系”、“弘扬展示民族文化,增添民族自豪感”等角度加强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第三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由单一思辨型向复合思辨型过渡的渐变趋势不变。回顾十年高考,作文单一性命题向复合性命题渐变是其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单一性命题是指作文的材料或话题内容性质单一,思想指向单一的命题形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均属此类。复合性命题就是作文所给材料的寓意或话题由看似孤立实则统一的两方面构成的命题形式,行文时考生需抓住二者的关联,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题立意,从2003年开始的“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到20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均属复合性命题类,2006年全国I卷的的“老鹰与乌鸦”虽属材料作文,但牧羊人的“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评卷中将“既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又要敢于尝试,超越自我”确定为最佳立意就源于此。我们认为这种侧重于检测考生文字思辨能力的命题趋向依然会体现在2007年的作文命题里。
“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命题的形式的多元化。这对2007届考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他们从高中入学伊始就侧重于“话题作文”的练习。因此,我们提醒考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的训练。二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命题形式的概念化渐趋淡漠。严格意义上说,2006年全国Ⅰ卷(材料:老鹰与乌鸦+话题:猎人与孩子的评价)和江苏卷(材料:对路的不同看(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法+命题:以“人与路”为题)就应属于这种不同命题形式的组合交融。应该说,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与高考“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对命题者而言,要想探求作文命题的新形式,各形式的渗透变化应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这一角度看,三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基于此,我们应在三种命题形式的结合上下一番功夫,在命题新形式上开拓我们的视野。
二、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立足于“稳”,在“稳”中求巩固。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考查学生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根本出发点是不会变的,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应在认真理解《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上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做好“四个巩固”。
1.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在高考作文“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大评分点中,题意的确立是否切合命题意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卷时称它为“决定项”),它决定着考生作文总的得分,按细则规定其他评分点只能在此基础上打分,不能“跳项”(如题意定为一类的,表达及发展等级只能在一类或二类上打分,不能低于二类)。因此,考生应排除畏难情绪,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训练,紧扣材料,从正面立意,选择符合社会主流意旨的最保险的角度命题,不宜剑走偏锋,盲目追求观点创新。训练时间宜相对集中,一次解决三至五个材料,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每月两次,贯穿始终。考生见得多了,视野才会宽,思路才会广。
2 .材料运用能力的巩固训练。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互相交换材料,集思广益,并在互相交流、精选事例、取材课本、旧例翻新的基础上,加强一例多用训练,将自己有限的例子用精、用好。
3. 优化后的文章结构的巩固训练。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并精选出若干篇与所选文体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对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结构规律(应具体到怎样点题、怎样解题、何时详、何时略、何时运用何种性质的材料、首尾如何照应以及如何运用修辞等),然后进行结构的对应性训练。我们认为,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那种泛泛而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4. 优化后的语言文采的巩固训练。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考生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最低要求应把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材料的叙述语言写漂亮,把常用的首尾写出彩,不要怕费时费力,实践证明这一训练在高考评卷时所获得回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三、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变”,在“变”中求提高。
严格意义上说,不断解决以往高考中发现的问题,使命题能够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更本动力,因此,高考命题变的方向往往正是我们寻求提高的切入点。结合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应在巩固的前提下做好“三个提高”。
1.提高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对能力。在日常训练时,考生应在兼顾各种命题形式的同时,与老师一起探讨“命题”、“材料”、“话题”三种基本形式渗透融合后的新形式。可对传统经典的作文命题在形式上进行转化,如在命题前加材料、在材料上加话题、在话题里定题目、在漫画下加话题、结合材料半命题……并进行与之相应的谋篇布局训练(不一定成文)以提高自己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变能力。
2. 提高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思辨能力。缺少对材料的辩证分析而单纯罗列事例往往是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而思辨分析能力的考察又是复合型作文命题的重要着眼点,因此,考生应积极掌握常用的假言因果法、材料引申法、正反假设法、名言助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并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加以使用。这些方法简单易学,稍加训练即可操作,训练后的作文定会闪烁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辉。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