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抓住糖价回升,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的有利时期,认真贯彻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集中连片和“双高”种植面积的推广力度,逐步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积极为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 ”创造条件,产业效益明显提升。2010/2011榨季,全镇种蔗 21150亩,工业入榨量为8.87万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350万元。
二、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社会事业呈现大繁荣
(一)安全意识逐步增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细化安全生产责任,把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安全、企业生产安全、非煤矿山安全、校园安全等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月月有检查,件件有人包,事事有落实;制定了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安排意见和抢险避让应急预案,成立了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机构和防汛抢险队伍;加大了对节假日和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二)社会环境持续稳定。以创建“平安文井”、“和谐文井”和“平安村寨”为载体,以重点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防范体系强化防范机制为保证,狠抓全镇治安基层建设;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推进依法治理和民主管理,全面提高基层预防、发现、控制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影响社会治安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开展专项治理,**各种违法犯罪,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积极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把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生态环保效果明显
——高度重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12年完成了者孟、都拉、路东、新会和挖固等5个“市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完成了清凉街、文井街、者后街等7个小集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强化了对文井街、清凉街、玉米山街和者后街等4个小集镇的卫生治理,对街道卫生、商品市场、交通秩序、绿化亮化等方面做了全面整顿;在全镇7个小集镇均设立了垃圾固定投放点,做到了定点投放、定期清运,营造出了适宜人居、适宜贸易的良好环境;以创建文明村庄为出发点,以形成环境卫生保护长效机制目标,大力倡导环卫保护理念,提高了群众环卫保护意识。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已完成并通过省级评审。
——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积极构建非煤矿山“政府—部门—群众”三级矿区环境监管体系,加强了对辖区内1个石膏矿、1个铜矿、6个采石场的环保监管。督促业主严格、认真执行行业环保标准,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环境隐患、做好土地复垦、植被生态恢复工作,规范采矿行为,避免了因矿藏采掘程序不当、环保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群众与业主之间矛盾的产生。
(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标准实施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农村通达工程、村组道路硬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年得到改善。
(五)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始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育人以德为先、办学服务于民的理念,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采取积极、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财政来源单一,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经费以增加对基础薄弱学校的投入,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安全、健康、良性发展。2007-2011年,争取到1000多万元的建设项目10余个,建设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3个,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共排除危房2000平方米。政府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两基”省级复查验收、“双基”迎国检、第一轮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顺利通过。“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全面落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保障了学生成长安全;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持续保持稳定,均达**。
(六)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在每年火把节、春节、三八节等节日期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举办了数届“景川杯”篮球运动会和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晚会,鼓励、支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实施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积极发挥“农文网培学校”的平台作用,拓展了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