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启动了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该街区位于武昌老城区东北部、花园山北麓,规划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里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标志性历史地段。已查明的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其中3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幢建筑列入了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册。昙华林历史街区融汇了自然生态文化、古城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和街巷文化,集中展现了武昌近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按照“以重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为主,形(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成山、城、街巷、建筑为基本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具体实施了三期工程。一是仁济医院等八处历史建筑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二是正街西段(胭脂路—得胜桥)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三是花园山小森林建设工程。XX年,先期启动了一期工程,列入首批修缮的优秀历史建筑有原仁济医院、孙茂森花园遗址、教士公寓楼、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昙华林34号、32号、81号江夏民居、翁守谦旧居等8处,修缮历史建筑5727平方米。
四,历史风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历史风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保留建筑风格,重现历史魅力;完善内部功能,融合现代需求;优化社区结构,展现时代风采”。通过保护、整治和改造,挖掘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心城区的特色亮点和市场卖点,提升城市品味,打造文化品牌,繁荣武汉经济。保护工作坚持了四项原则:一是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体造型和细部装饰,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在外观上整旧如旧,有效保留和保护建筑物所蕴涵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二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原有风貌,继承近代文化的同时,结合武汉特点和现代需求,对建筑物内部彻底改造,提高建筑物的综合品质和使用功能。三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地域特点、周边环境、功能配置,制定高品位的规划方案;在保护建筑物外部历史风貌的同时,提供现代的设施和功能。拆除周边一般建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休闲文化设施、提高绿化覆盖率,营造优雅的周边环境。四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保护改造,充分体现其历史价值和观瞻价值。通过建筑物功能置换、内部改造、环境营造、商业运营,充分发挥历史优秀建筑的经济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