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2011年,民俗专家刘谦定所统计的100处被拆的老房子中,76处是“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有10处是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如叶挺24师师部旧址、革命先烈施洋故居、革命先烈项英故居、俄国领事馆官邸旧址等;有6处是“被易动原址的历史建筑”;还有18处为“夷平再建的历史建筑”。张之洞鄂园(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利济路电厂及江夏民居之类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相继被拆。
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曾经一度保存完好的里份,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历史。里份内,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窗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板的装饰,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里份民居也针对武汉火炉城的特点,讲究解决室内高温的设计,房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的遮阴设备。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至1949年全市共有里份208个,主要分布在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到1996年,仅有140条;到1998年,又有30条被夷为平地;XX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最大的里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
白沙洲陈家巷里曾有一栋百年老宅,名曰“卢家老宅”,始建于1892年。当时卢家是白沙洲五大竹木商之首,所建豪宅仅住房就有500多平方米,另有平行建的一方戏台。卢家老宅沿中轴线、天井层层递进、三合院泗水归堂,这是“江夏民居”最后的标本。XX年,这座老宅在被评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的前3个月,被夷为平地。
再建的历史建筑,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中苏友好宫。1956年,由原苏联援建的中苏友好宫(武汉展览馆前身)在汉建成,武汉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四大会展中心城市,撑起中国会展业的天空。1995年的一天,原中苏友好宫被实施爆破。全国共有4个苏联展览馆,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馆都还在,唯独武汉的展览馆没有了。青山区的红房子也在一片片地消失。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2011年,不顾包括市多名人大代表在内的公众的反对,为修建地铁站,江汉路上的四季美、精益眼镜店、邹协和金号、人民饭店等多处中华老字号历史建筑,以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生成北里整个历史街区,将整体拆迁,为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让路”。其中,位于花楼街和交通路交会处的邹协和金号,建于1920年以前,现为“永和豆浆”,是武汉市挂牌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已确定的四个历史风貌区中,花楼街,鄱阳街已被夷为平地,汉正街正在整体拆迁。长堤街上有几个大工地正在开工。位于昙华林附近的恽代英故居已拆除。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的故居被人偷偷推倒,百年老宅只剩下残垣断壁。仅仅一个月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武汉旧居也差点被拆。
在国务院批准的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武汉市是在1986年12月8日第二批获选的。在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武汉因地面古建筑较少而推迟入选。“武汉8000平方公里的版图,30年时间新建筑就占了90%,老城区还有多少老房子?”目前武汉的老房子范围已微乎其微,几十年的建设,新房子的范围早已是老城区的几十倍了。如果现在的老建筑仍在加速消失,武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顶帽子恐怕就要亮红灯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已进行三届,武汉送不出像样的参赛项目。
二,历史建筑消失的原因与解决办法的经济理论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历史建筑,可以发现历史建筑具有商品与公共物品的双重经济属性。一方面,作为不动产,历史建筑具有商品的特征,拥有房地产的价值,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处于城市之中,(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正是由于其双重属性,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商品。
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即历史建筑占有的土地成本。二是维护成本,指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改善,日常管理的费用。
历史建筑保护的收益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经济收益,包括租金、商业收入,和其他作为经济场所(如办公、酒吧、博物馆)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外部经济收益,指历史建筑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效益,而这些效益不能由历史建筑的所有者直接获得。例如,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由于历史商业街区的改造成功,周边地价、房价均大幅度增值,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
因为历史建筑成本巨大,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历史建筑成本巨大的机会成本不断攀升。而内部经济收益较低,加之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土地增值效益的辐射范围往往超过自身基地,使得周边区域获得经济收益,而保护的投资者却不能直接获得相应的利益,故保护的成本与收益往往难以平衡,历史建筑的保护动力严重不足。加上我们不少历史建筑产权不清,使用者更无动力去保护它。
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自发形成的保护历史建筑的个人和组织,在保护老建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和 “江夏民居”“汉口里份” 这些没有名份的武汉特色建筑类似,昙华林原来也没有任何名份,但在民间人士刘谦定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吁下,它的命运终究得到了改写。但因为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收益无法变成保护者本身的利益。所以,这股力量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还是一种搭便车心里:希望别人去保护,而自己坐想其成。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超过了它的收益。历史建筑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消失的命运。反言之,保护历史街区也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历史建筑的功能,二是降低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
1,提高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的认识,开发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
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要给予足够的认识,特别历史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越来越稀缺,能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会越来越宝贵。很多老建筑老街区在推土机的欢唱声中消失。就是我们低估甚至没有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在旧城改造中,如果我们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不能给予足够的认识,我们将铸成大错,而且是一错再错。
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宣传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宣传历史建筑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鉴赏上的价值。不仅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要面向未来看问题:不断的发展使得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其价值会爆长。
直接提高内部收益。历史建筑具有一般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形式、独特的风情等等,因此,历史建筑可以突出建筑、文化、历史等营销主题,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开阔的市场,实现效益的增长。成功的历史建筑保护案例不胜枚举,如上海的外滩3号、6号、8号等建筑群保护中,许多外国顶级品牌纷纷抢驻,它们用历史建筑的华丽外衣提高自身产品的美誉度与尊贵感,开拓逐步发育的高端市场,而这些顶级公司的入驻也带来了历史建筑保护收益的最大化。上海的苏(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州河畔新天地,把历史厂房,一些老的仓库,赋予现代的开发理念,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身的“时尚沸点”发展,成为一种经典。上海石库门“新天地”项目,该项目是新、旧街区互动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大片保留了里弄格局,并且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保留了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并对建筑内部进行较大改造,使其适应了现代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切实拉动周边地价上涨,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成功,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成功样板。但是,“新天地”项目的成功也付出了高昂的改造成本,原住民的大量迁出与过度的商业和旅游开发,破坏了该街区的原有风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