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提升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涵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相关的文章。(二)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立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导学试题。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形式呈现导学题。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典型例习题。
(四)学法指导。对当堂学习内容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或对某一环节的设置、某一问题的深入进行点拨。
(五)小结反思。有针对全堂课的反思,有针对某一问题的反思;有提示性反思,有个人反思。学生自主提炼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六)当堂检测。分层设置本节课的达标检测题。
四、导学案编写的具体要求
(一)导学案必须通过集体备课产生。
导学案应在“个人初备——集体讨论—— 课案生成——个性设计——课后反思”操作步骤中形成。第一步个人初备。备课组长事先分解备课任务,每位备课组成员按照自己的任务提前一周设计好导学案,为备课组集中研讨做好充分准备。导学案要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于一体。第二步集中研讨。全组教师针对预案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包括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研究相关的教学策略,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第三(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步形成课案。由主备教师按照备课组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制成规范的电子备课文本。第四步个性设计。每位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共案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或改进,确保因班施教,个性发展。第五步课后反思。上课结束后,每位教师写出教后反思,备课组长收集整理教学反思,以便导学案的再次修订、成熟。
(二)导学案的内容必须为“学”服务。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通俗、具体的知识。一是知识要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学案内容结构特点,这样,课上问题就明确且问题坡度较小,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完成学习的过程。二是问题要层次化。问题设计分为a、b、c、d 四个层次,(a 为识记级,b 为理解级, c 为应用级,d 为拓展级)。三是策略要多元化。转化后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思路开阔,思维发散,视角宽广。准确把握导学案的内容,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行动,人人创新,充分发挥导学案在自主学习中的引领作用。
(三)导学案的生成随学段、学科、课型而定。
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相关的文章。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