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
四川省的绵竹年画在众多年画流派中自成一家。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宋时代,北宋御史赵忭的《成都古今记》中记载有“十二月桃符市”,“桃符市”的年画就多来自绵竹等县的年画作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去成都84公里的绵竹市,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自古竹源丰富。其竹“皆可造纸,竹子之利仰给者,数万家扰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春联),画为五彩《神荼郁垒》(门神),点缀年景”(《绵竹县志》)。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四川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降至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已成欣欣向荣之势。在城区的南华宫建立了名曰“伏羲会”的年画行会,仰食于此业的年画艺人逾千人,若加上帮工,就有万人之众。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星罗棋布于县城及城郊西南各乡镇。各坊竞巧争胜,各臻妙境,如以门神尤为精到的城内老字号“傅兴发”,以木版拓印享有盛誉的“云鹤斋”,以彩色“清水大袍”门神驰名的清道乡“曾发浩”、“何云发”,以风格独特被誉为“肖斗方”的“肖华金”等等。
清代中后期,绵竹年画中门神、斗方的年产量达千万份左右,画条达二百万份左右,并形成了俗称“大市”和“小市”的城乡两大画市。农历腊月为年画旺市,城内南华宫设大画市,昼夜不辍,燃灯为市;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设小画市,清道乡至城郊的南轩祠绵延15里,画市接踵,商贩云集,故当地民谣谓“冬月初一挂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南华宫里去看画,东门河坝去观花”。绵竹年画行销于四川省城乡各地,并外销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还远销缅甸、越南、印度、日本等国。
绵竹年画的馥郁芳香是民间年画艺人培育的。他们农忙务农,农闲绘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造就了绵竹年画的纯朴、自然之美。著名的年画艺人,清代乾隆年间有王国民、王国兴、王国顺、马贵、苏炳斋等,嘉庆年间有杨茂春、王正云、邓晋安、沈彦章等,同治、光绪年间有苏清云、吴彬如、余文炳、黄瑞鹄、肖南甫等,清末民初有王天宝、张学源、马宗礼、马宗义、陈玉隆、汪洪元、萧华金等人。他们将永垂绵竹年画的史册。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