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在路上
实验室里,少不了的依旧是那几道熟悉而忙碌的身影,桌子上,还放着信息学院魏申熊刚刚从北京领回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荣誉证书。偶尔,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不经意的讲起对他们来说实在再平凡不过的经历,却让笔者深受震撼。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荣誉与桂冠背后的故事。
自2005年至今,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已逾十二年。在这段说长不长的岁月里,参赛的各届学生共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0余项。获此殊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学校高度重视、学院认真组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刻苦钻研的劳动结晶。
精心谋划,以赛促学
—
—
信息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转型试点工作,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学院院长成运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赛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年初,信息学院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争取“国一”的目标写进了学院年度工作计划。
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代武说道:“信息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院的每一个专业只要有相关赛事,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力争好成绩。如,学院组队参加2017年全国网络技术挑战赛初赛,其中有7支队伍出线,在华中赛区比赛中有6支队伍获奖,获得华中赛区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平时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莫大的鼓励。”
分管竞赛组织工作的谢四莲副院长介绍说,组织学生出去比赛不仅仅是为了名次、荣誉,参赛的根本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应对各种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
—
—
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起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我校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老师谢四莲说,自2005年至今,学生们参与这项赛事已经十年有余,期间获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在相关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的前几年,学院的实验设备陈旧老化、实践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当研究某一个课题时,常常因为实践操作条件有限而无法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是学生、就连带队的指导老师也曾想过放弃。但他们秉持着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的钻研精神和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一路坎坷,一路坚持,团结协作,一往无前,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一丁点的进步成了累积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石,很大程度上激励他们在这条充满竞争与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信息学院院长
成运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近几年,学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支持力度,实验设备、实践条件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立项建设湖南省电子电工创新教育中心又为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如此种种,都有力地激发了老师和同学们对电子设计创新工作方面的积极性,也为之后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可喜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道酬勤,不索何获
目前,信息学院在电子设计竞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他们会就此打住、满足现状吗?没有,他们没有停滞不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竞赛指导老师侯周国博士表示,在未来工作中,对外,他们将加强学习,与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开展经验交流,积累更加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对内,他们将苦练内功本领,加强项目实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全校理工类专业的人才进行交流学习,从中获取灵感,跨专业组队参赛,扬长避短,以较完美的姿态参加各级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学院的省级电子电工创新教育中心负责有志于电子竞赛的同学的选拔、集训等工作,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坚强保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
候周国博士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学员从大一入学时就开始着手选拔,一般情况下要到大三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课外实践学习的道路上是艰辛而孤独的,但也是快乐而充实的。在队员训练期间,有的学生经不起一次次的失利、熬不住实践的辛苦而半途放弃,但大部分同学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坚强毅力,完成了一个接一个的作品制作,虽然付出多于收获、汗水多于笑容、煎熬多于安逸,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功能且得到老师鼓励和认可时,内心却是激动而充实的。直到此时,所有的努力才结成累累硕果,所有的艰辛才化为来之不易的成功!
荣誉桂冠,荆棘织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备赛过程中,李石林老师把家里的凉席搬到实验室,累了,席地而卧;醒了,接着做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程序调试。在国赛过程中,同学们遵守赛事纪律,从拿到题目到设计方案、制作、调试,再到作品成形的84个小时,参赛的同学们每天最多休息三四个小时。每天凌晨四五点,其他同学还在梦里畅游,整个校园还被寂静笼罩,天空还未被抹上乳白色,实验室的灯光已经点亮,电烙铁的温度已达三百,转印机的外壳已经逐渐发烫。当夜幕笼罩整个校园,各个教室的灯光逐渐熄灭,实验室里依旧人头攒动、灯火通明。不间断地工作实验,没有空闲、没有休息,甚至没有短暂的午睡时间,有时,甚至因为试验过晚,不得不在实验室里打地铺,疲倦劳累可想而知。但是在整个竞赛过程至最后作品封箱提交,同学们感觉的不是疲累,而是收获满满,觉得自己大有潜力。李老师说,参赛者积极投入创新实践的精神值得称赞与传扬,也令他感动和心疼。
。
前行路上,有汗水、有痛苦、有拼搏,也有情谊。无线网模块的调试中,一个通信协议问题使所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整整困扰了他们一个星期。那段时间,他们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痛苦无人能懂。而每次比赛、每个项目,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在付出。全国电子竞技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魏申雄坦言,他前前后后参加的比赛不计其数,比赛中印象最深的是师生之间的情谊,每次比赛中给他帮助的有自己的队友、有不辞辛劳的指导老师、有给他很多帮助的领导。他说,一路走来,过程坎坎坷坷,成功也来之不易。他深知,所有的成功都是大家合作共赢的结果,也是这么多人挥洒汗水的结晶。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尽管2017年参赛的同学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谢四莲教授看来,他们的选题面还是过于狭窄,如电源组的作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无线通信、射频类的题目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等等。他认为,在今后的学生项目培训时,要扩大选题面,加强专业知识的拓展应用,力争今后在电源设计制作、无人机飞控等竞赛题目中实现新突破,取得好成绩,回应新期待。
团队协作,遇挫前行
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魏申雄、彭目秀、欧名雄三人是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作为这个小组的队长,魏申雄说,由于从小受到哥哥的熏陶,爱上了电子行业,选择了自己的爱好,他把这当做一种幸福。但是,个人的成功并非是他人的影响、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能促成的。这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很多旁人无法体味的困难与坎坷:曾遇到很多难题一筹莫展,有时设备无法满足需求,实验结果时常不尽如人意……成长路上,无数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他曾经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并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专业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仅仅是爱好和努力成就了他吗?不仅仅如此!成功并不只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力量的结晶。遇到挫折,队友们互相加油打气;遇到难题,队友们出谋划策;获得成功,队友们相视而笑。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团队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而作为队长,魏申雄除了领导大家一起朝着目标努力,还要学会去把这支队伍经营好,让它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他说,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时刻关注队员的状态,时常鼓励他们。在此过程中,队员们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坎儿而产生不良情绪,想退出、想放弃……但大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少了谁这个团队就不可能成功。所以他不仅要在课题研究、实验操作上提高动手能力,需要合理分配任务,以最高效率和最好质量完成项目,还必须时刻控制自己的偶尔的颓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团队进取与和谐的精神风貌。
前方未知,勇敢面对
84小时的封闭赛程,每个参赛小组要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项目。项目包括硬件方案的确定、架构的搭建、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以及文档的撰写等。魏申雄说,今年的比赛,当看到所公布的题目时,曾有些手足无措、无从下手。选好题目后,又发现作品制作可能需要使用以前没有使用过的摄像头,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需要在短时间内去熟悉一个新的模块(电路,驱动程序)。殊不知,难题才刚刚开始,由于摄像头的数据量比较大,他们常用的处理芯片根本处理不过来,需要使用主频更高的芯片来处理数据。芯片的选型,采购,常用的程序配置等,如一只只拦路虎纷至沓来,困难重重。竞赛期间,参赛队员有过沮丧,有过想放弃,但凭着不服输的心以及领导、老师对大家的鼓励坚持到了比赛结束。
魏申雄说,虽然老师在技术上无法给予帮助(比赛要求老师不能做技术指导),但在生活上以及精神方面给了他们很大鼓励,侯周国老师为了比赛材料的采购跑遍了娄底,刷尽了淘宝;谢四莲副院长买了一堆的能量补充饮料,照顾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鼓励与安慰,教育他们别紧张,放松心态……其实并非这一次或只是参赛时。从当初的不自信、不敢报名,到之后的选拔、培训备赛到最后参赛,整个过程,老师给他们技术、知识上的指导是无法估量的。此外,老师在精神、生活方面也给了他们许多支持与关怀,让他们能够勇敢去面对一个一个的挑战。
质的飞跃,量的开始
在赛事选拔过程中,不同的队员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仅仅在校内的选拔赛上,队伍间的竞争压力就足以让人怯而止步。而之后的省赛、国赛更是高手如林,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脱颖而出呢?过硬的专业基础、临场应变能力、细心观察的意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他们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偶然,也绝不仅仅只凭书本知识就能获胜,而是需要出色的综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团队是前进的基础;坚持是成功的保障!”2017年的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已经落幕,同学们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将是他们人生一场别样的体验。他们,不会就此沉醉于这小小的成功,而会把这当作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
再回首实验室队员们的的各种成果(研创项目、挑战杯竞赛),他们都在默默努力着,暗暗坚持着,为了无愧于当初的选择,为了铸就亮丽多姿的人生。
是的,成功来之不易。所幸,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在路上;梦想,在远方!
文案 | 文淼 刘淑慧
图片 | 刘淑慧 文淼
编辑|伍超仁 刘子珍 周瑶璐 李佳欣
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